稳定性分析仪、流变仪、相差显微镜……走进位于伊利集团创新中心的实验室,浓浓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。戴着眼镜、身着白大褂的刘华,正仔细核对着电脑里的数据。
“反复查看数据,验证结果,只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,来自于无数次重复的实验。”刘华笑着说。
作为伊利集团乳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式创新副总监的刘华,已经在奶业产品研发技术一线年。在《食品科学》《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》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3项行业大奖;编制《超滤牛奶》《风味饮料》等多项企业标准;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,已授权21项,其中《含果蔬颗粒的液态奶制品的生产方法》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……从业以来,刘华将所学知识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,一直在创新求突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。
“以消费者为中心,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。”秉承着这一理念,刘华和团队常常连续数月走访市场,广泛收集信息。2011年,刘华多次深入市场调研摸底,凭借敏锐的洞察力,他发现常温大果粒乳饮料在消费市场仍是空白。“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水果的口感,做一款‘有嚼劲’的果粒饮品。”调研后的刘华暗暗下了决心。
果粒酸奶饮品成功的背后,是艰苦的付出。当时行业内基本上没有现成的大果粒原料可以直接用,为了尽快着手研发,刘华带领团队去超市购买多种新鲜水果和水果罐头,在实验室里埋头做起了实验。虽然实验进展得十分顺利,但是在第一次车间试产时,科研团队发现果粒破损率非常高,并且口感软烂,违背了“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水果口感”的研发初衷。整整6个月,刘华泡在车间里跟果粒“死磕”。“我们多次深入车间,用不同的颗粒、不同的工艺、不同的设备反复做实验,收集了详尽数据,通过一系列分析对比所有工艺环节和设备结构,针对给颗粒造成破坏的关键设备和工艺,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。”刘华回忆说。最终,通过改造设备、优化工艺以及调整配方,刘华和团队攻克了技术瓶颈,降低了果粒破损率,不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果粒的完整性,而且口感非常好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5毫米大颗粒常温液态乳饮料达到了上市要求。
这只是刘华参与新品研发的一个缩影。“搞科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,一份看似简单的数据结论,往往是舍弃休息、通宵实验的结果,但我乐在其中。”说起自己的工作,刘华满脸自豪。
他是这么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首创风险原料动态管理“黑名单”模式,对所有原料开展安全及风险评估,有效规避使用高风险原料;建立伊利最大事业部的原料管控机制,规范原料从小试到量产的流程,为新品快速上市提供保障;对标国际标准,提升300多个原料的产品质量标准……18年来,刘华扎根科研一线,从细节入手,努力用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。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辛勤的劳动付出,他带领团队先后推出金典、安慕希、优酸乳等近200个产品,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,助力金典、安慕希和母品牌伊利产品年销售额均突破200亿元,优酸乳品牌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。
在刘华看来,能为广大购买的人做出健康营养的产品,是件快乐的事。秉持着这样的追求,他立足岗位,勇于创新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闪耀的荣光。2022年,刘华获得内蒙古第六届“北疆工匠”荣誉称号,2023年荣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(刘艳)
“我再强调一下,大家在保证进度的情况下一定要照图施工,注意安全,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!”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账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,杭锦后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副主任蔺永明嘱咐着现场工作人员。
蔺永明扎根农田建设一线载,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到中低产田改造,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见证了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,也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。
1996年,蔺永明进入杭锦后旗水利局,开始了他的农田建设之旅。2006年,蔺永明调入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,开始参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。他深知,改造中低产田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、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。于是,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,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,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期望。在规划设计阶段,他创新提出“四会、两确认”工作法,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。这一工作法得到自治区农牧厅高度认可,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。
“进行农田改造,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阻力,大家齐心合力付出巨大努力,最终得到了农民朋友的认可。”蔺永明感慨道。
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,蔺永明再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。他带领团队在全旗推广“四打破、五统一、一重新”的大破大立整治模式,对农田进行彻底改造。这一模式的实施,打破了村社地界、群众承包界和地块界的束缚,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、标准化和集约化经营。农民群众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争相申请项目,蔺永明用他的智慧和坚持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。
“过去,村里的土地高低不平,道路也不畅通,非常制约大型农业机械作业,通过这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全村1万余亩土地将成为田成块、路成网、旱能灌、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,既可以助力村民增产增收,又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。”蛮会镇公益渠村党支部书记张振国激动地说。
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蔺永明注重创新与技术应用。他率先在全市采用模袋混凝土现浇工艺衬砌斗、农级渠道,解决了预制板衬砌渠道稳定性差、维护成本高等问题。这一技术的应用,不仅能提高渠道的使用效率,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。
在招投标和项目管理方面,蔺永明同样表现出色。他利用自己招标师的专业相关知识,与招标代理公司紧密合作,优化招标文件编制内容,为潜在投标人提供清晰、完备的投标依据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他充分运用行业监督管理和监理工程师的知识,为项目参建各方提供规范、有序的管理环境,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。
28年来,蔺永明一直坚守在农田建设一线,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。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和证书,成为农田建设领域的佼佼者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。“农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。我会继续扎根农田一线,为杭锦后旗的农田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蔺永明说。
“蔺永明的坚守与付出,不仅改变了农田的面貌,也激发了更多人为农田建设事业奋斗的热情。在他的带动下,杭锦后旗的农田建设事业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。”杭锦后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副主任许敏说。(图古斯毕力格)
从高山之巅微波站到田间地头扶贫一线,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前沿,他把坚守和实干铸刻在人生坐标上,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新时代奉献之歌。他就是赤峰博物院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姜涛。
内蒙古广播电视微波线微波站,是姜涛事业发展的重要起点。8年远离尘嚣的山巅之上,锻炼出姜涛沉着冷静的性格。2018年,姜涛调到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被派驻到宁城县黑里河镇下拐村扶贫。
“我不是来‘镀金’的,咱村不脱贫,我不走。”年驻村时间达250天以上,走访贫困户1000余次,怀揣着一颗为民服务的热心,姜涛这个“外来人”反倒成了村里、镇里的常客。
“只要全村人一起努力,我就不信富不起来。”凭借姜涛“轴”人作风,下拐村引进牛、羊、驴等规模养殖业,手工艺、服装等加工制作产业,药材、蘑菇等特色种植业,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公司实现年分红30000元,闲置村委会旧址租赁获得资金37500元,收益的资金用来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,增加贫困群众收入,两年时间,下拐村顺利脱贫。
村路通了,路灯亮了,文化生活丰富了,村民致富劲头更足了。姜涛以实干笃定前行、以勇毅担当尽责,见证了下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回到赤峰博物院非遗保护中心,姜涛全心投入非遗保护工作,一首民歌、一件石雕、一幅绣品……无不蕴藏着民间传统文化的匠心神韵,让他仿佛窥探到了千年流转不息文化脉络在脚下绵延。
“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时我想进一步探索非遗技艺,探讨鲜为人知的传承故事,语言沟通成为挖掘非遗工作阻碍。”为了更好地交流,姜涛提前熟悉相关文献资料,将其转化为口语化表达方式,尝试用更直观、简单的方式传达采访意图,一遍又一遍地向传承人请教,遇到不懂之处就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直到弄清楚为止。
凭借坚守初心,始终如一的品格,姜涛的足迹遍布赤峰市12个旗县区,行程2000余公里,发掘整理30多项非遗项目,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。在他的主导下,《赤峰民间故事》《赤峰民间剪纸》《昭乌达民歌论文集》等非遗系列丛书印刷出版,非遗年货节、非遗美食节、非遗主题夜市等40余场非遗宣传活动成功举办,赤峰非遗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。
“非遗既要保护传承,又要创造性发展,不能一成不变。”姜涛认为,非遗要以新形式、新表达、新创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诠释出更加耀眼夺目的生命力。
姜涛积极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之路,组织策划“多姿多彩非遗赤峰”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晚会,将20多个富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融入歌舞表演中,全方位展现赤峰非遗活态传承的多彩画卷。
为了让非遗从“活起来”到“火起来”,姜涛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,为景区增添独有文化内涵。他参与规划的“红山遗梦绚丽多彩——非遗体验之旅”线路入选自治区级“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”。
在姜涛的努力下,慢慢的变多的赤峰非遗项目走出“深闺”,走进大众视野,满足游客个性化、多元化、特色化需求,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。
姜涛以一名“非遗人”的使命,守护着赤峰非遗命脉,延续着非遗活力。姜涛表示,他将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,推出更多固文化之根、融文化之魂、为人民共享的非遗成果,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。(肖璐)
他从海量数据中寻求线索,屡破积案要案。他刻苦钻研信息化刑侦技术,让漂白身份的嫌疑犯无处遁形。他就是从警19年,从一名基层民警成长为刑事技术专家,被誉为“警界工匠”的通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案件侦查大队教导员李志宏。
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,李志宏始终扎根在公安基层一线,通过不断学习、刻苦钻研,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刑侦专家。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,二等功1次,三等功3次,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人民警察、十佳命案攻坚能手、全区刑事科学技术特长专家等荣誉,入选公安部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,荣获2023年度全区“十治人物”。
他沉稳睿智、敢于担当,破获了科尔沁区“1997.3.20”(杀死5人、重伤1人)、甘肃省“1981.1.22”张某持枪杀伤5人案、海南省“2003.1.31”羊某杰持枪杀害5人案等一大批重特大案件。截至目前,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000多起,支撑破获全国命案积案100多起。
1997年3月20日,科尔沁区大林镇发生一起5死1伤的特大杀人案,6名受害者都是头部遭受钝器重击,其中还有一名6岁的小女孩。2017年以来,通辽市公安机关开展重大疑难案件攻坚行动,李志宏主动请战,经过半个月的分析研判,做了大量总结分析工作,成功锁定嫌疑犯藏匿地点,与战友们连夜驱车赶赴黑龙江省呼玛县,经过3天的摸排,在一家便利店成功抓获嫌疑犯韩某,经审讯,韩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。
2012年5月,嫌疑犯刘某驾驶摩托车在保康镇实施了12起飞车抢劫抢夺案件,多名女性被抢。6月6日,刘某出现在架玛吐镇的一家摩托车修理部门口,当他看见李志宏等人时,立刻发动摩托车企图逃窜。李志宏飞身过去死死拽住摩托车尾架,被拖行10多米,摩托车倒了,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右小腿上,嫌疑人被抓获了,他却小腿轻度骨折。
2018年4月16日,李志宏带队侦办一起辖区内涉黑涉恶案件,为调查取证驱车赶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,途中出现重大交通事故,当场李志宏头部、肋部受重伤昏迷,经住院治疗,最终一根肋骨严重变形,同时经检查发现患甲状腺肿瘤,医生要求长期休养观察,而李志宏以“案件不等人”为由坚决回到单位投入工作当中。
2008年6月,阮某华在广东省汕头市一汽车站内,被不明人员打晕,醒来后发现3岁的儿子李某汉不见了,惊慌失措的阮某华立即报警但无果。13年来,阮某华一家人一直四处寻找、多方打听李某汉的下落,但一直没有一点进展。
公安部开展的“团圆”行动中,李志宏获取到李某汉被拐案件的线索,通过大量信息的比对发现,广西籍儿童梁某强与李某汉相似度极高,随即他与战友赶赴3000公里外的广西玉林展开调查。工作组首先对梁某强的血样进行了采集,并围绕其户籍信息及出生证明等疑点展开走访。随后,工作组奔赴广东省汕头市,采集了阮某华的血样。经过司法鉴别判定中心的3次比对,最终确认了阮某华与梁某强(李某汉)存在亲缘关系。在2021年中秋节当日,在两地警方的协助下让阮某华一家见面团圆。
李志宏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神圣职责,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铮铮誓言。(郭洪申)